出国看病  
出国看病
肝癌晚期动态

黄曲霉毒素对黄曲霉毒素和肝癌的影响

  尽管人们对黄曲霉毒素暴露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但多年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报道了几例人类急性黄曲霉毒素病例。

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的临床表现包括呕吐,腹痛,肺水肿,脂肪浸润和肝脏坏死。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西部爆发了假定的黄曲霉毒素中毒,当时大量模塑的玉米被消耗掉了。至少有97人死亡,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被污染的玉米被消费的家庭中。肝脏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揭示了广泛的胆管增生,这是在急性黄曲霉毒素暴露后实验动物中常见的病变。1981年肯尼亚爆发的急性黄曲霉毒素病也与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的玉米消费有关。有20名住院患者,死亡率为60%。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面条的消费导致了马来西亚儿童的急性肝性脑病。怀疑一份污染面条中含有高达3毫克的黄曲霉毒素。
   2004年4月,肯尼亚农村地区发生了最严重的黄曲霉毒素病发作之一,导致317例病例和125例死亡。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本土玉米是爆发的主要来源。在对65个市场和243个玉米供应商的调查中,从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收集了350种玉米产品。在这些玉米产品中,55%的黄曲霉毒素水平高于肯尼亚20ppb的监管限值,35%的水平大于100ppb,7%的水平大于1000ppb。Makueni是黄曲霉毒素病例最多的地区,玉米市场的黄曲霉毒素水平明显高于Thika,研究区病例最少(几何平均黄曲霉毒素,52.91ppbvs7.52ppb;P=0.0004)。与从肯尼亚或其他国家的其他地区购买的玉米相比,从受影响地区的当地农场获得的玉米更有可能使黄曲霉毒素水平高于20ppb(优势比[OR],2.71;95%置信区间[CI],1.12-6.59)。除了对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市场调查外,2004年的爆发标志着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AF-alb)水平首次独立证实了个体暴露。

肝细胞癌
   几十年来,已知黄曲霉毒素暴露在人类和几种动物物种中引起肝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多次评估了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从1972年开始,IARC专论第1卷评估了对人类的致癌风险。从那时起,许多关于人类和实验动物的研究提供了澄清数据,并且天然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混合物现在被归类为第1组,对人类致癌。此外,如下所述,伴随黄曲霉毒素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暴露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并且大大增加了HCC风险。经历两种暴露的个体比单独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患者患HCC的风险更大。
   HCC占所有报告的癌症病例的5.6%,是全球诊断的第六大常见癌症。全球肝癌发病率差别很大,亚洲欠发达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种几乎总是致命的疾病的负担要高得多。总体而言,每年有超过78万新的肝癌病例,每年有超过745000例死亡。与发达国家常见的大多数癌症相反,其中超过90%的病例在4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被诊断出来,在肝癌的高风险地区,20岁时男性和女性都开始发病,达到峰值男性40-49岁,女性50-59岁。HCC的早期发作可能归因于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具有实质性和持久性的暴露。还描述了肝癌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男性每10万人15.3人,女性每10万人5.4。这些流行病学发现也与黄曲霉毒素的实验动物数据一致,其中已发现雄性大鼠与雌性大鼠相比具有更早的癌症发作。
  50多年来,黄曲霉毒素暴露与人类肝癌之间的关系已经通过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暴露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研究。菲律宾的早期研究表明,尿液中可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的氧化代谢物,因此有可能作为内部剂量标记物。在后来的研究中,报道了黄曲霉毒素B1的存在(AFB1)-肯尼亚人尿样中的DNA加合物。随后在中国和冈比亚,西非,HCC发病率高的地区开展的工作,研究了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摄入量和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尿AFB1-DNA加合物和黄曲霉毒素M1(AFM1)水平显示黄曲霉毒素摄入和排泄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还监测血清中AF-alb的水平,并观察到黄曲霉毒素摄入和加合物水平之间的高度显着关联。
   许多已发表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了黄曲霉毒素暴露与HCC之间的关系。在一项早期病例对照研究中,比较了菲律宾HCC病例中黄曲霉毒素摄入量与年龄和性别匹配对照组的摄入量。他们发现,HCC患者每天的黄曲霉毒素平均暴露量是对照组的4.5倍。然而,饮酒可能会增强这种效果。在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分别使用类似的设计进行研究。同样,平均膳食黄曲霉毒素摄入量与HCC发病率呈正相关,数据还表明肝脏疾病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黄曲霉毒素摄入量增加有关。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研究了HBV感染与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氧化碳暴露是重度和轻度污染的二分法。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黄曲霉毒素暴露严重的个体HCC发病率比生活在黄曲霉毒素轻度污染区域的人高10倍。HBsAg阴性且饮食严重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人的HCC发生率与HBsAg阳性患者相比,其饮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轻。在中国台湾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测量了肝组织样本中的两种生物标志物AF-alb和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具有可检测水平的AF-alb的受试者的比例在HCC病例中高于匹配对照(OR,1.5)。在52岁以下的男性中,可检测到的AF-alb存在与HCC风险之间存在统计学显着相关性(多变量调整OR,5.3)。
   另一项研究在中国启东检查了145例慢性HBV感染男性,随访10年,以确定接触黄曲霉毒素,同时接触丙型肝炎病毒(HCV)或HCC家族史是否会增加患HCC的风险。收集在开始随访前收集的每月8个尿液样本以分析AFM1。AFM1在78(54%)中检测到的受试者,和HCC的风险增加3.3倍(95%CI,1.2-8.7)中的那些具有可检测的AFM1(>3.6纳克/升)。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可归因风险(定义为可检测的AFM1的存在)为0.553(95%CI,0.087-0.94)。尿液中AFM升高的个体致死性肝硬化的相对风险1为2.8(95%CI,0.6-14.3)。伴随的HCV感染增加了HCC的风险5.8倍(95%CI,2.0-17),根据年龄和AFM1状态进行调整。该研究表明,尿液中AFM1的存在检测到的黄曲霉毒素暴露可导致慢性HBV肝癌晚期患者HCC风险的很大一部分。
   纳入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两项主要队列研究清楚地证明了这种致癌物在HCC中的病因学作用。第一项研究由中国上海的18000多名男性进行,研究了HBV与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相互作用,将其作为HCC的独立和相互作用的危险因素。巢式病例对照数据显示,对于那些检测到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AFB1-N7-鸟嘌呤)的HCC病例,相对风险为3.4的统计学显着性增加。对于血清HBsAg阳性但尿液未显示黄曲霉毒素暴露的男性,相对风险为7.3,但在表现出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和HBsAg阳性的个体中,相对风险为59.4。这些结果强烈支持致癌物和病毒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存在与HCC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后在中国台湾进行的队列研究大大证实了上海调查的结果。检查了嵌套在一个队列中的HCC病例和对照,发现在HBV感染者中,与不可检测的AF-alb相比,可检测的比值比为2.8,并且与之相比,调整后的比值比为5.5。尿中黄曲霉毒素代谢物含量低。在一项随访研究中,尿液AFM1水平与慢性HBV携带者HCC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上海队列一样,与AFB1暴露相关的HCC风险在HBV携带者中最为显着,尿液中可检测到AFB1-N7-鸟嘌呤。
   此外,关于p53肿瘤抑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强调了黄曲霉毒素暴露与HCC发展之间的关系,该基因是许多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许多关于暴露于高水平膳食黄曲霉毒素的人群中发生的HCCp53突变的研究发现了高频率的G:C→T:A颠换,在密码子249聚集。相反,在来自日本和其他几乎没有接触黄曲霉毒素的地区的HCC中,在p53中没有发现249密码子的突变。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高或低暴露区域人群的HCC病例中密码子249突变的流行的研究表明,密码子249的第三个碱基的G→T颠换与黄曲霉毒素暴露相关,并且体外数据似乎支持这一假设。应用这些特异性突变作为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也为HCC预防提供了很大的希望。在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中,首次报道了p53的检测结果居住在冈比亚的肝癌晚期患者血浆中的密码子249突变;然而,他们的肿瘤的突变状态尚未确定。作者还报道了少数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存在这种突变。鉴于肝硬化与HCC未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需要探索这种突变作为早期检测标记的可能性。检查了25个HCC肿瘤的特异性p53突变。对另外20个血浆-肿瘤对的分析显示,11个肿瘤和6个血浆样品含有特异性突变。这个小组进一步探讨了在同一患者中临床诊断HCC之前和之后检测血浆中该突变的时间性。自1992年以来,中国启东一群1638名高危人群的纵向采集血浆样本的供应促进了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肝癌晚期诊断前收集的样本中,21.7%(95%)CI,9.7-41.9%的血浆样品具有可检测水平的p53中的密码子249突变而在肝癌诊断后收集的血浆样本中,这一突变检测到44.6%(95%CI,21.6-70.2%)。肝癌诊断后阳性样本的百分比与启东所有肝脏肿瘤的约50%相比,表明血浆与肿瘤p53密码子249突变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接近90%。
   最后,最近的工作利用了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处来追踪中国启东地区的原发性肝癌死亡率,该地区有110万居民。该数据库表明,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Qidongese,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出生队列中HCC死亡率降低了50%以上。HBV感染的患病率没有变化,因为所有人都是在新生儿普遍接种疫苗之前出生的。从80年代到现在的存档队列集合中随机选择的血清样品被分析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AF-alb的中位数水平从1989年的19.3pg/mg降至2009年的不可检测(<0.5pg/mg)。由政府实施的从玉米到大米的膳食主食转换,估计原发性肝癌死亡率降低65%的人口归因益处。这些数据强化了黄曲霉毒素在HCC高风险人群的高暴露地区所起的作用。

 
肝癌晚期简介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
   肝癌晚期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
其他病种
烟雾病
脑膜瘤
肺癌
肝癌
大脑海绵状血管瘤
 
肝癌分类
 
 
 
中国海外医疗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部分内容参考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