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看病  
出国看病
肝癌晚期动态

抗癌治疗引起的肝毒性

  药物性肝毒性的诊断通常很难,药物毒性可能模仿任何其他形式的肝脏疾病。没有特定于药物诱导的肝毒性的组织学或生物化学特征,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简单,安全的方法来诊断病因。在肝癌晚期患者中,肝病的其他原因频率可能使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复杂化。在没有临床毒性的情况下,轻度或中度的肝脏检查可暂时忽略。然而,当发生临床毒性时,必须早期诊断和戒断违规药物。早期诊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作为肝损伤原因的药物怀疑的高指数以及特定药物可能引起的损伤类型的知识。必须排除病毒血清学,心血管评估和肝脏成像的其他肝病原因。可以帮助诊断的因素是疾病的时间过程,对再次激发的反应和组织学外观。
   为诊断药物引起的肝脏疾病而制定的时间标准是针对持续给予的药物,不适用于间歇性使用。这些标准可能不适用于定期给予短暂时间的抗癌药物。时间标准是潜伏期,对去激发和再激发的反应,以及对持续接触药物的反应。延迟是药物开始和毒性开始之间的持续时间。5至90天之间的潜伏期最能提示药物作为病因,但在再次激发期间,通常会加速至1至15天。停药后8天内(去激发)或30天内正常化后血清氨基转移酶降低50%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但30天内降低50%仍然提示药物相关性肝炎。如果继续使用药物而不减少剂量,则稳定或增加的氨基转移酶提示药物病因,而部分减少或正常化是不确定的。
  重新开始服药后肝损伤的复发是药物诱导的毒性的最佳证据,并且计划外再次暴露的历史可能是非常有帮助。如果剂量依赖性毒素引起该药典型的肝损伤,则可以接受以减少的剂量重新开始药物。然而,对于在初次暴露期间引起严重肝毒性的剂量依赖性药物,故意再次攻击用于诊断目的可能是极其危险的,不应轻易进行。显然,对特定药物的需求需要超过再次暴露的风险。虽然毒性复发是诊断药物病因的最有力证据,但短暂的再次激发后缺乏复发可能会产生误导。对于相同剂量重新开始的剂量依赖性药物,再次激发可能不会导致导致原始损伤的相同血液水平。对于剂量依赖性毒素,在再次激发期间可能不存在导致形成次要代谢物的环境变量(伴随药物,饮食因子),或者再激发的持续时间可能不足以重新积累有害代谢物。
  上述步骤通常可以诊断药物诱导的肝毒性,并且使用肝脏活组织检查确定诊断的指征有限。“干细胞移植后偶尔可能需要进行经静脉活检以区分SOS与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如果药物诱导毒性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治疗另一个原因之前需要排除药物毒性,肝活检可能会有所帮助。肝脏活组织检查的另一个指征是获得预后而不是病因信息。
  许多将抗癌药物与肝毒性联系起来的病例报告来自诊断工具较为有限的一段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了针对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敏感和特异性免疫测定,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了针对丙型肝炎 因此,许多早期化疗文献不能排除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脏检查异常的原因。肝脏成像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目前的肝脏成像模式可用之前,肿瘤对肝脏的隐匿性参与可能导致肝脏检测异常被错误地归因于某些药物。即使是目前的成像模式也可能并不总能检测到肿瘤浸润。在多药方案中归因于单一药物的毒性病例报告进一步使受试者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难以确定哪种药物是负责的,或者毒性是否是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明确的肝毒性证据来自使用抗癌药物作为单一药物的研究,通常在初始临床试验期间确定。对于许多化学治疗剂,最初的临床试验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因此,许多信息源于病毒性肝炎诊断研究和当前成像方式的可用性之前。肝癌晚期患者的最终并发症是可能影响肝脏的众多因素。
  虽然高频率的病例报告可能将毒性与给定药物可靠地联系起来,但必须非常仔细地检查旧文献中的零星报告。这对于宿主依赖性,剂量依赖性毒性(特异性反应)尤其成问题 - 这些反应通常以低频率发生,并且在最近的文献中可能很少或没有报道病例。
  化学治疗剂通常会引起肝脏检查异常的短暂增加,而没有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证据。列出了在标准化疗剂量下可能导致短暂肝脏检查异常的药物。在标准剂量的化疗中,临床上明显的肝损伤相对不常见,研究人员的知识基于许多药物的病例报告。右栏提供了临床表现肝损伤类型的描述,主要来自病例报告。
  化学治疗剂对显着肝损伤的相对不频繁有点出乎意料。一个因素可能是许多这些化合物靶向快速增殖的细胞,而肝细胞的转换缓慢。另一个因素可能是肝细胞内解毒途径的相对强度,它保护它免受亲电子代谢物和药物诱导的氧化应激。
  先前在“正弦阻塞综合征(肝静脉闭塞综合征)”中讨论了环磷酰胺。通过CYP2C9和3A4在肝细胞中的代谢产生4-羟基 - 环磷酰胺,其出现在循环中。4-羟基环磷酰胺与醛磷酰胺平衡,其遵循两种途径:自发分解为磷酰胺芥子气和丙烯醛,并通过醛脱氢酶1(ALD1)代谢为羧乙基磷酰胺芥子气。磷酰胺芥子是推定的抗肿瘤部分,丙烯醛是邻近的毒性代谢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的代谢存在广泛的个体间差异,这可能导致SOS的风险。SOS毒性的假定机制是通过环磷酰胺的肝细胞代谢和邻近的毒性代谢物丙烯醛的形成。丙烯醛是有毒的内皮细胞在一般情况下,但毒性是因为它们靠近的肝细胞的窦内皮细胞,其代谢环磷酰胺最大的。
   标准剂量的环磷酰胺是肝脏毒性的罕见原因,报告的肝脏检查异常病例和临床显着肝病伴肝细胞坏死的罕见病例报告很少。SOS几乎全部用于高剂量的环磷酰胺,并与助白剂,如白消安,全身照射或BCNU联合使用。含有环磷酰胺的高剂量方案中SOS的发生率通常在20%至40%的范围内。
   白消安是一种弱烷基化剂。使用白消安的实验研究难以解释,因为体外诱导链间交联或毒性所需的剂量已明显高于治疗血浆浓度。白消安毒性需要谷胱甘肽S-转移酶介导的与谷胱甘肽的结合,这导致氧化应激。在高谷胱甘肽环境中(例如肝细胞内),氧化应激似乎是白消安 - 谷胱甘肽结合物本身的结果,而在低谷胱甘肽环境中,氧化应激是深度谷胱甘肽消耗的结果。
   Busulfan在体内显着耗尽全肝谷胱甘肽水平,剂量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谷胱甘肽减少到相似的程度在肝细胞和体外肝窦内皮细胞谷胱甘肽。白消安通过预处理方案对肝毒性的协同作用可能是由谷胱甘肽耗竭,氧化应激或两者引起的。与白消安有关的大部分毒性是与环磷酰胺或美法仑等药物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药物都是谷胱甘肽解毒的。
  作为单一药剂,由高剂量白消安肝毒性被描述为胆汁淤积,但只有两个病例报告在标准的化疗剂量已经描述胆汁淤积性肝病。关于高剂量白消安作为单一药剂的文献太过局限,无法评论它是否能诱导SOS,但风险似乎很低,并且肯定低于单用二甲基硫烷。这可能反映了细胞毒性差异:白消安是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同样有毒,而dimethylbusulfan毒性是选择性的肝窦内皮细胞(LD DeLeve,未发表的观察)。
   达卡巴嗪是一种无活性的前药,只能通过微粒体代谢在肝脏中激活。最初的微粒体代谢物通过几个步骤自发地转化为邻近的甲基供体代谢物,甲基碳或甲基重氮离子。这种药物对窦状内皮细胞具有选择性毒性,可以代谢激活它,并且它被谷胱甘肽解毒。至少有15例病例报道了达卡巴嗪诱发的SOS。该疾病与SOS的常规表现不同,因为它与外周嗜酸粒细胞增多和中心静脉和静脉的血栓形成有关。在第一次接触达卡巴嗪后出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表明这与毒性有关,而不是暗示过敏反应。
   在标准化学治疗剂量下,美法仑不具有肝毒性。作为单一药物,高剂量美法仑(140 mg / m 2)与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胆红素的轻度,短暂升高或完全没有异常相关。在高剂量预处理方案,它是与SOS相关联。
  1960年对273名接受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儿童进行了大量引用的研究,提出了对甲氨蝶呤诱导的纤维化的关注。该研究之前,使用化疗描述1940和1947,和1948年并且当叶酸拮抗剂氨基和氨甲蝶呤,使用1951年之间的增加纤维化的78%的发生率之间在尸检病例纤维化的31%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这种肝损伤的频率尚未复制。事实上,最近的研究尚未发现肝脏损伤的显着发生率。
  在用于骨肉瘤,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中,甲氨蝶呤可以以3至15g / m 2的剂量输注。在维持治疗期间,每周口服剂量的低剂量甲氨蝶呤可以穿插额外输注的高剂量甲氨蝶呤。因此可以实现非常大的累积剂量。尽管大剂量甲氨蝶呤具有短暂的氨基转移酶瞬时升高的发生率,但是目前的文献表明这不会导致慢性肝病。然而,该人群中纤维化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肝脏检查与组织学异常相关性较差,使用高剂量甲氨蝶呤的临床研究在用显着累积剂量的甲氨蝶呤治疗后未常规进行肝脏活组织检查。因此,临床上无症状的纤维化可能未被诊断出来。鉴于大量长期无病幸存者,长期毒性是一个问题。以下甲氨蝶呤诱导的纤维化肝细胞癌两个病例报告报道在1977年和1987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告先于白血病患者进行丙型肝炎检测,这是一个丙型肝炎发病率高的人群。在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中,银屑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肝脏组织学异常进展的可能性为7%。每克氨甲喋呤的活组织检查,虽然甲氨蝶呤毒性的一些病例实际上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即使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进行系统活检,无法确诊无症状性纤维化,考虑到癌症治疗中给予非常高的甲氨蝶呤累积剂量,显着肝损伤的发生率似乎远低于类风湿文献所建议的关节炎和牛皮癣。
  6-巯基嘌呤引起的肝损伤通常伴有黄疸,可伴有瘙痒。损伤最常见的是胆汁淤积,但也可能存在肝细胞坏死。尽管经常报道由6-巯基嘌呤引起的肝损伤,但实际的毒性发生率很难估计,但可能低于早期研究所表明的。在当前的治疗方案为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巯基被多药方案内使用,通常与这种在其他潜在肝毒素升 - 天冬酰胺酶,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在大多数较大的研究中,肝脏损伤并未被列为主要毒性,当它确实发生时,它不能归因于该方案中的任何特定药物。在用6-巯基嘌呤(50mg / d或1.5mg / kg)治疗的396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18年随访研究中,仅发现了一例明确的药物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病例。
   描述为SOS的损伤与6-硫鸟嘌呤有关,通常与阿糖胞苷组合。这些病例在一些临床和组织学特征中通常类似于放射性肝病(RILD)。患有肝肿大的患者有时被描述为疼痛和腹水,但没有黄疸。胆汁素通常是正常的或略微升高,如RILD中所见。存在静脉闭塞性病变和小叶中心充血,但描述了小叶中心肝细胞萎缩而不是坏死。其中一些病例也有潜在的肝硬化。还有一例与6-硫鸟嘌呤加阿糖胞苷相关的肝炎病变报告。
   6-硫鸟嘌呤与这组肝损伤有关并不奇怪。SOS,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肝脏淤血和窦状扩张通常具有相似的原因,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在同一肝脏中已经描述了多达四种。使用硫唑嘌呤(所有四种病变),氨基甲酸乙酯(骨质疏松症和SOS),海洛因(窦状体扩张,窦状隙和周围纤维化),胸腔积液(窦房结,肝细胞萎缩的静脉闭塞病变)和口服避孕药(这些形式的肝损伤)可见重叠。窦性扩张和肝脏淤积)。感染巴尔通体的后天免疫机能丧失综合征患者spp,粉刺性肝炎的最初变化是由窦状隙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窦状体扩张。对于这四种类型的肝损伤,窦状内皮细胞,有时对肝小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似乎也是药物诱发病例中的常见联系。
  当口服给予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时,它通过黄嘌呤氧化酶在肠和肝脏中进行广泛的首过代谢,而在靶组织中,活性由硫代嘌呤S-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的解毒之间的平衡决定。和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的毒性。接受TPMT活性低的硫嘌呤治疗的患者血液毒性风险增加。然而,不同的机制可适用于口服这些硫嘌呤引起的肝炎。研究了4例6-巯基嘌呤肝炎患者和2例硫唑嘌呤肝炎患者,证明红细胞中TPMT水平正常(红细胞TPMT通常与肝脏活动相关)。在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口服6-巯基嘌呤的肝炎中,6-巯基嘌呤的平均峰值水平和AUC显着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肝脏口服给予硫嘌呤的首过清除率增加可能导致肝脏中毒性浓度的积累。口服6-巯基嘌呤的首过代谢具有较大的个体间变异,但其机制尚未确定。
   输入肝动脉用于肝转移化疗的氟脱氧尿苷或氟尿苷(FUDR)可引起硬化性胆管炎。发病率在文献中有很大差异。在最近接受平均7.3次化疗周期的32名肝癌晚期患者的研究中,肝脏检查异常的发生率为15.6%,严重胆管硬化的发生率为9.3%。在另一最近的一项研究,其中38名患者接受FUDR加地塞米松的两个周期,22%有天冬氨酸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的立面图和7%的胆红素升高超过三个倍正常上限。与地塞米松同时治疗已建议从动脉FUDR减少肝损伤,但是这还不够健全。胆管造影常常示出了常见的肝管,其可以延伸到左侧和右侧肝管的高品位的阻塞。最常见的是,肝内导管也存在多种狭窄。狭窄被认为是继发于药物诱导的胆管周围血管丛损伤的缺血的结果。肺门血管的组织学变化提示闭塞性血栓的组织。停止治疗后,毒性可能是可逆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瘙痒或败血症上升的患者可以通过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成功缓解。
   L-天冬酰胺酶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它是源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或来自菊花(Erwinia chrysanthemi)的微生物产物。由于天冬酰胺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认为肝毒性是由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引起的。血清白蛋白,凝血因子和脂蛋白减少表明干扰肝脏蛋白质合成。过去,随着碱性磷酸酶和血清氨基转移酶的升高以及肝脏合成功能的降低,肝毒性发生率特别高; 40%至87%的肝癌晚期患者在尸检时发现肝脏脂肪变性,这可在最后一剂1-天冬酰胺酶后9个月内检测到。坦诚肝脏疾病的发病率与使用较低剂量的减少,但重症和死亡病例仍在报道。在成人中,短暂的世界卫生组织(WHO)I级或II级肝脏检查异常的发生率约为50%,例患有显着的肝脏检查异常。
   最近A的2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随机化以常规剂量或高剂量升 -asparaginase作为多药方案的一部分发现抗凝血酶III水平低于50%0%和2.5%,抗凝血酶III水平的50%至在常规和高剂量1-天冬酰胺酶治疗组中,分别为8.4%和10.3%,纤维蛋白原小于100mg / dL,分别为8.4%和10.3%的患者。主要毒性反应中未列出肝脏检查异常和肝损伤。最近的另一项377个例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治疗升 - 天冬酰胺酶,肝脏检查异常和肝损伤未列入更频繁的毒性; 在本研究中43名未完成30周治疗方案的患者中,2%患有肝炎。
   放线菌素D(或放线菌素)与SOS有关。似乎有腹部照射某种程度的协同作用,风险可以与辐射的剂量和可能还有的放线菌素D的剂量关联的疾病也会发生以下在没有辐射的放线菌素d和长春新碱化疗。左侧肾母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的SOS并发化疗的发生率很低。
   大多数报道的放线菌素D病例均患有右侧威尔姆斯肿瘤。一个系列指出肝脏毒性发生在特别大的右侧肿瘤中。必须考虑这些大的右侧肾母细胞瘤的质量效应阻碍肝静脉流出的可能性。另一个影响因素可能是肾母细胞瘤的血管内扩展,导致Budd-Chiari综合征,这可能在较早的文献中未被诊断。在一项研究中,肿瘤血管内延伸被诊断只有40%的超声检查的情况下,它的作者归因于他们的早期病例的年龄较大的超声设备较小的成像质量。Budd-Chiari综合征和SOS具有许多相同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是否与放线菌素D诱导的SOS协同作用,或者右侧肾母细胞瘤的SOS发生率增加是否部分是未确诊的Budd-Chiari综合征的结果。
   Gemtuzumab ozogamicin是一种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新药,似乎具有显着的SOS发病率。在一个病例系列中,因未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吉妥珠单抗奥佐米星治疗患者的SOS总死亡率为7%。在接受吉妥珠单抗奥佐米星治疗后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报告的SOS总死亡率为11%。在首次接受干细胞移植并后来接受吉妥珠单抗奥佐米星治疗的患者中,SOS的总死亡率为30%。 Gemtuzumab ozogamicin尚未长期上市,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明确地确定SOS和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Gemtuzumab ozogamicin是与“人源化”单克隆抗CD33抗体连接的加利车霉素的缀合物。CD33是一种髓样表面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超过90%的胚细胞表达,但在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上不表达。吉妥珠单抗奥佐米星的推定作用机制是优先结合CD33抗原的细胞,结合物的内化,以及通过溶酶体内的酸水解释放加利车霉素部分。加利车霉素具有由谷胱甘肽减小methyltrisulfide基。得到的双自由基物种与双链DNA的小沟结合,引起脱氧核糖的序列选择性氧化,导致DNA链断裂。导致gemtuzumab ozogamicin诱导的SOS的机制尚不明确。因为窦状隙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都是骨髓来源。有可能的是一个或结合吉妥单抗都可以具有CD33表面抗原。
   辐射诱导的肝脏疾病或放射性肝炎的特征在于肝脏照射后的非典型腹水。对于常规的照射分级,RILD在成人中以超过30至35Gy的剂量发生。最近接受过部分肝切除术的儿童或成人可能会在较低剂量下发生RILD。
   各种组织中的长期辐射损伤可能是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结果,伴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辐照显着耗尽线粒体谷胱甘肽并导致线粒体和核DNA的氧化损伤。谷胱甘肽耗竭增强体外和体内辐射的毒性。
   症状和体征类似于Budd-Chiari综合征或SOS伴肝肿大,体重增加,不同量的腹水和黄疸。常见的组织学特征是窦状隙充血,窦状纤维化,以及中央静脉的内皮下和外膜纤维化。
  RILD与SOS的不同之处在于多种方式的调理疗法。(1)SOS的诊断标准包括胆红素升高> 2 mg / dL和肝脏压痛,而RILD胆红素升高通常很小,右上腹疼痛明显不太明显。(2)SOS的特性的组织学特征是中心坏死; 相反,当RILD在临床上变得明显时,小脑中心肝细胞的损失和凝固性坏死并不常见。(3)在RILD中,已经通过电子显微镜在中央静脉内鉴定出纤维蛋白,但是在SOS中未通过电子显微镜明确证实纤维蛋白。(4)在SOS中,第一临床体征的发作通常在给予预处理方案的1周内发生,尽管可以在暴露于药物后30天进行诊断。RILD的发作通常发生在照射后1至2个月,尽管可能早在2周或之后7个月就会发生。(5)在疾病存活的患者中,SOS的症状在发病后30至60天内消退,而在RILD中,肝脏损伤的证据可在侮辱中断后持续数月。因此,临床表现,组织学和疾病的时间过程将RILD与SOS区分开来。
   肝脏照射还可以与化学疗法协同作用以引起肝毒性。全身照射有助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中SOS的风险,尽管使用的照射剂量(10至16Gy)远低于肝毒性。当与Wilms肿瘤的化学疗法联合使用时,照射剂量> 20Gy也可能导致SOS的发生率。由于肝脏照射加高剂量化疗引起的高剂量联合化疗,未发现区分SOS的特征。
   从历史上看,RILD在治疗肝内癌方面仅限于使用肝脏照射。然而,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的发展允许更高剂量的辐射以较低的RILD发生率传递到肝脏。
   他莫昔芬是一种具有抗雌激素和雌激素特性的非甾体类药物,被广泛用作乳腺癌的化学预防剂。它被CYP3A4代谢。与他莫昔芬相关的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炎,肝功能不全和肝细胞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他莫昔芬引起的最常见的肝损伤形式。一项日本研究通过年度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筛查了105名女性他莫昔芬,发现38%的脂肪肝发病率,在治疗的前2年中发生了40例中的35例(85%)。的脂肪肝患者,40%(40 16)的有持续转氨酶升高。另外,在肝活检中存在三例肝硬化存在的肝硬化病例。未来的研究需要,以确定是否有他莫昔芬用户脂肪性肝炎的显著风险,以保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例行检查。
   胺碘酮,马来酸哌可昔林和二乙氨基乙氧基己酯(coralgil)是由于其物理化学特性而引起脂肪性肝炎的三种药物。他莫昔芬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并可能通过相同的机制导致脂肪性肝炎。这些化合物是阳离子两亲化合物,它们是亲脂性的并且具有可以质子化的胺。未质子化的亲脂形式容易穿过线粒体外膜。在线粒体的酸性膜间空间中,胺被质子化并且带正电荷的形式移动穿过线粒体内膜。这些化合物被困在线粒体内并在那里积聚。累积的药物抑制线粒体β-氧化(引起脂肪变性)并阻止沿呼吸链的电子转移。
   用他莫昔芬治疗的大鼠发生结节再生性增生,肝腺瘤和肝细胞癌。有在他莫昔芬的代谢率和形成的代谢产物老鼠和人类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达到临床相关的血清浓度,必须给予大鼠高剂量,这导致非常高的肝脏浓度的他莫昔芬及其代谢物。大鼠也以肝DNA更容易受到损害比是女性,虽然是在肝浓度比在妇女看到高得多。大鼠肝细胞癌的倾向可能证明是非常物种特异性的,因为在小鼠或仓鼠中未发现肝肿瘤。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人类肝癌晚期发病率显着增加。鉴于使用他莫昔芬的适应症有所扩大,未来的临床研究无疑将仔细监测肝细胞癌的风险。
   醋酸环丙孕酮是具有抗雄激素和孕酮样活性的合成黄体酮衍生物。它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在一项大型监测研究中,对接受醋酸醋酸环丙孕酮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的1,685名患者进行了肝功能检查,其中10%的患者接受50 mg / d治疗,20%的患者接受> 100 mg / d治疗。78例患者接受醋酸环丙孕酮的50毫克/ d碱性磷酸酶的晚期前列腺癌报道抬高14%的患者没有已知的肝参与和在2.5%转氨酶升高回顾性分析。该研究未报告任何肝炎病例。有18例环丙孕酮相关性肝炎的病例报告,其中6例死亡。在一篇综述文章中,引用了96例肝毒性事件的报告,其中33例死于醋酸环丙孕酮 ; 但是,研究人员无法获得此报告。还有一项关于因性早熟而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的肝硬化报告。
   醋酸环丙孕酮在大鼠肝脏中具有促有丝分裂作用,致瘤性并诱导DNA加合物和DNA修复合成。在来自两种性别的人肝细胞中也形成高水平的DNA加合物。反应性代谢物的形成似乎不是由P450介导的,但已经表明代谢活化可能是通过羟基类固醇 - 磺基转移酶。虽然长期接触高剂量的醋酸环丙孕酮有可能诱发肝细胞癌,但考虑到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目前的预期寿命,它似乎不太可能具有临床相关性。
   在一项对905例总雄激素阻断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由于肝脏检查异常(海拔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4倍),氟替酰胺在0.8%的患者中停用。根据上市后监测,46名20名死亡患者发生了由氟他胺引起的严重肝病。根据估计的处方,每10,000名氟他胺使用者中严重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肝病呈现明显的胆红素升高和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的范围。尸检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明显的大量肝坏死。
   氟他胺是一种合成的非甾体,是雄激素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口服给药后,氟他胺经历广泛的首过代谢,形成几种氧化代谢物。通过CYP3A和CYP1A的代谢导致亲电子代谢物的形成。在大鼠肝细胞中的实验研究表明,最初的毒性事件是通过形成电子代谢物,其耗尽肝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的消耗伴随着氧化应激。Flutamide也显示在线粒体水平有毒性,线粒体呼吸抑制和ATP形成,但该研究没有报告线粒体毒性是否是线粒体谷胱甘肽耗尽结果。

 
肝癌晚期简介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
   肝癌晚期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
其他病种
烟雾病
脑膜瘤
肺癌
肝癌
大脑海绵状血管瘤
 
肝癌分类
 
 
 
中国海外医疗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部分内容参考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